共异性外斜视 共异性外斜视的知识,我国弱视与斜视防治10年盼望,在中华医学会眼迷信分会的领导下,我国弱视、斜视防治变乱近10年来有了长足的提高,医疗武艺及科研水平逐年提高,专业步队机动生长,专业书刊相继出版,活期举行的天下弱视、斜视学术集会,订定了弱视与斜视的病种...
在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的领导下,我国弱视、斜视防治工作近10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医疗技术及科研水平逐年提高,专业队伍迅速成长,专业书刊相继出版,定期举行的全国弱视、斜视学术会议,制订了弱视与斜视的病种分类及疗效标准,对促进我国眼外肌领域学术研究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网已基本形成,多数省市已正式成立弱视、斜视防治组或中心,有些医学院校及儿童医院已开设了小儿眼科,各地妇幼保健机构相继设置了儿童眼保健科室,为及时有效地防治儿童弱视与斜视,保护并促进儿童视觉功能的正常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条件。
自1984年第一届全国弱视、斜视学术会议在天津召开,至今已举行了8届,其中许多论文获得了省、市、部及国家级科技成果奖,有的甚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1993年《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创刊,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的原则,该刊及时报道了本专业领域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和实验研究等方面的现状与进展,为沟通国内外信息,促进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工作和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保障儿童视力健康发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4年至今相继出版的《眼外肌学》、《斜视新概念》和《现代斜视治疗学》等书籍,亦对我国斜视弱视专业研究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为了适应本专业的需要,1996年4月对中华眼科学分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1987年工作会议确定的弱视定义、分类、疗效评价标准及斜视分类,进行了修改和补充,确定了斜视的疗效评价标准,为本专业学术标准的统一和规范化提供了条件,为国内研究与国际接轨奠定了基础,对医、教、研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就10年来国内有关弱视、斜视及眼球震颤3个方面研究的发展及现状,择要概述如下。
弱视
一、实验研究
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通过动物试验,对弱视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除采用组织形态学及电生理学研究方法外,更多地应用了药物学、免疫细胞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等综合技术,在更深层次对弱视视觉系统变化的特性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主要内容包括:弱视猫视皮质17区神经元c-fox基因表达的特性;弱视猫外侧膝状体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变化的免疫细胞化学;
弱视猫视觉系统3级神经元及其突触的超微结构;不同时限单眼斜视和剥夺猫视觉系统生物活性因子及受体基因的表达;实验性弱视猫视路突触的形态计量;斜视性弱视猫视皮质神经元NMDA-R受体的不同mRNA构型表达方式等。
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NTF)家族包括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5等,并均有特异性受体存在,在视皮质发育及可塑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国内学者已在这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但仍需深入研究视觉系统多种生物因子及受体的关键作用;筛选决定性因子和受体;外源性提供或进行某种干预措施;提高视觉系统的可塑敏感性,以期改变敏感期内所致的视觉剥夺、双眼相互作用及大脑皮质主动抑制效应。
二、临床研究
(一)弱视的临床特征
弱视的典型临床表现:最佳矫正视力不能达到0.9;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有光觉异常和拥挤现象;旁中心注视;对比敏感度函数曲线低下;P-VEP振幅下降,潜伏期延长。为了探讨弱视的发病机制和病变部位,国内学者在不同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以正弦条栅刺激所引起的稳态VEP做指标,绘制对比敏感度曲线,可表明斜视性弱视高频区下降陡峭;屈光参差性弱视各空间频率均明显下降;非弱视眼较正常儿童眼曲线低平。
应用FM100色彩试验、D-15色盘试验和俞自萍色盲图进行检查,发现弱视眼有色觉功能异常,异常率为52.0%;其中88.0%为蓝黄色觉功能异常,12.0%为红绿色觉异常。应用脑电功率谱进行测定,发现弱视儿童大脑枕部视区功能活动比正常儿童减低。应用静态视野技术和光摆试验进行检查,发现弱视眼黄斑光敏感度降低,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对侧眼黄斑敏感度也较正常低,相对性传入性瞳孔缺陷占34.29%。
(二)弱视的治疗
弱视的治疗效果除与弱视的程度、类型及注视性质有关外,尚与发病年龄及开始治疗年龄有关,即发现及开始治疗弱视的时间越早,疗效越好。弱视的治疗应在配戴矫正屈光不正眼镜的基础上,根据弱视的类型、程度、注视性质、初诊年龄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制订治疗方法。
治疗弱视的常用方法包括:遮盖疗法、后象疗法、红色滤光片法、视觉生理刺激疗法、压抑疗法、闪烁光疗法、氦氖激光疗法、海丁格光刷疗法和同视机治疗法。由于各种方法的疗效有限,国内医院常采用2或3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疗,其效果较单一疗法明显。
文献报道,对接受综合疗法的367例(619只眼)弱视儿童进行随访观察3年余,治愈率分别为轻度弱视者91.01%,中度弱视者78.09%,重度弱视者16.67%;中心注视者80.97%,旁中心注视者37.72%;屈光不正性弱视者74.87%,屈光参差性弱视者70.59%,斜视性弱视者41.01%,形觉剥夺性弱视者25%;总治愈率68.98%。
90年代初,国外开始采用左旋多巴治疗大龄弱视患儿,效果良好,弱视眼视力提高,对比敏感度增强,注视暗点缩小,P-VEP p100潜伏期缩短。
近2年来,国内医院开始试用左旋多巴联合卡比多巴或思利巴(国内研制产品)治疗儿童弱视,连续口服思利巴3个月后,大龄弱视患儿视力改善,P-VEP p100和N75潜伏期缩短,P100振幅提高;连续口服左旋多巴联合卡比多巴3个月后,弱视眼视力提高者占88.89%,注视暗点消失眼占73.07%,暗点缩小眼占23.07%,融合功能改善者占22.78%,立体视觉恢复者占16.67%。
长期以来,年龄超过视觉发育敏感期的弱视患者常被认为治愈基本无望,近2年来,国内医院试用肌肉注射胞二磷胆碱治疗9岁以上大龄弱视患儿,随访6个月,发现矫正视力显著提高,但与遮盖加精细目力训练治疗方法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药物联合遮盖加精细目力训练治疗的效果更佳。
弱视的药物治疗,在国内目前尚处于初始阶段,观察例数较少,随访时间短,有关最佳剂量、用药时间、剂型改进、远期疗效及其治疗机制等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探索。
斜视
一、实验研究
目前,我国许多医院已开展实验性眼前节缺血研究。离断犬眼任意2或3条直肌后,检测眼部血液供应情况,发现离断2条直肌时,术后无明显缺血改变;离断3条直肌,18只眼中5只眼出现眼前节缺血综合征。对房水抗坏血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同时离断2条直肌,眼前节血流无改变,同时离断3条直肌,早期眼前节血流明显降低,后期血流逐渐恢复。
离断3条直肌后,眼前节缺血引发的眼内超氧化自由基的大量产生,将导致眼部脂质过氧化损伤,这一损伤在眼前节缺血改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眼部血循环的恢复,主要依靠新生血管的形成。截除手术与后徙手术比较,前者更利于血循环的恢复;内直肌血循环的恢复优于外直肌。上述实验结果与临床斜视矫正手术同时离断直肌不可超过2条的原则完全符合。
二、临床研究
(一)共同性内斜视
1.先天性内斜视:文献报道对50例先天性内斜视患者进行双眼斜视矫正手术后,在22例眼位恢复正常的患者中,13例近立体视锐度≤200″;无1例恢复立体视功能,由此强调先天性内斜视患者应在2岁以内进行手术治疗,以双眼内直肌后徙手术为首选术式。
2.屈光调节性内斜视:据2篇文献报道,对219例、122例配戴矫正眼镜的屈光调节性内斜视患者进行随访,观察8年、3年,眼位良好者占83.11%、86.50%;弱视治愈者占79.91%、75.96%;70.50%、56.41%有立体视功能;眼位回退率为8.67%、13.41%。另有文献报道回退率达18.33%和21.00%。
3.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据2篇文献报道,总计174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经矫正手术后,有立体视功能者占27.90%和70.51%。
4.非调节性内斜视:国内文献报道,216例非调节性内斜视患者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率仅为12.00%。
(二)间歇性外斜视
对国内247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其临床特点为近立体视功能保存者占98.5%(130/132),大部分患者丧失远立体视功能,保存者仅占16.7%(22/132);保存的近立体视锐度不如正常人群,峰值在100″~200″间(正常人群为60″)。
因此关于手术时机问题,有作者认为对儿童10°以内间歇性外斜视、有良好双眼视觉者,可随访观察数年,当发现视功能出现恶化趋势时,应考虑手术治疗;对>10°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应早期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术式首选外直肌后徙术。这些治疗原则对临床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先天性上斜肌麻痹
在儿童垂直位斜视患者中,以上斜肌麻痹者最多见。文献报道,对10年内14岁以下接受垂直类型斜视矫正手术的548例患者进行调查研究显示,单眼上斜肌麻痹患者307例,占56.0%。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常伴发直接对抗肌下斜肌亢进,因此,手术方式首选下斜肌减弱术,即后徙或切除下斜肌,平均矫正原在位垂直斜视度数9△~12△。
根据垂直斜视症状的轻重,重者可联合后徙健眼下直肌。对下斜肌无亢进患者,应首选健眼下直肌后徙术。对后天性上斜肌麻痹,以外旋转偏斜伴复视为主患者,应首选患眼上斜肌前部前徙术,该手术可矫正<10°的外旋转偏斜。
(四)特殊类型斜视
1.高度近视合并固定性内斜视:本病病因不详。临床症状特殊,表现为非麻痹性内斜视。治疗困难。对31例该患者进行临床分析,肌电图检查显示,内、外直肌均有自主收缩电位;B超及CT检查显示眼球增大并与眶壁接触;眼外肌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该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眼外肌的炎性病变或缺血有关。
有学者提出,对严重固定性内斜视患者,可采用眼眶骨膜固定术,即利用自身的眼眶骨膜或硅胶带将眼球固定在理想的眼位上,以防眼位回退。
2.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Thyroid-related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责任编辑:王巍)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注重养生,养生是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995健康网-最专业的养生健康平台 www.995jk.com 站长邮箱:271533443@qq.com
石家庄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文章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三日内删除
ICP备案编号:豫ICP备19001066号